选择理财时哪些似是而非的话术容易轻信?

  如今,越来越多的人理财意识日渐强烈,其中常见的就是保险、基金、银行理财等,但是在选择的时候,或者因为销售的巧舌如簧,或者自己似懂非懂,从而导致购买了自己并不需要或者不适合的理财产品,本文搜集知乎、豆瓣等网站上一些回答及别人碰到的问题,希望能帮助大家甄别。

  银行理财

  银行理财产品由来已久,也比较成熟,加上有银行的背书,一般不会有太大问题,主要需要注意以下几个点。

  1、购买日离起息日有多长时间.

  一般来说,购买日不一定就是起息日,假如你提前一个月购买了理财产品,相当于这一个月都没有利息收益,那也就实际公布的收益率是要打折的。

  2、明确产品的收益率,到底是工作人员预估的,还是会实际写到产品说明书里的收益率。

  3、现在有不少银行将保险产品当成理财产品来卖,所以一定要确认购买的是银行理财产品,而不是保险产品。

  4、了解清楚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等级,不要认为银行理财产品就没有风险,有些偏股型的理财产品风险也是很高的。比如中国银行的理财风险评级分为五级,前三级无需担心本金安全,但第四、五类则要考虑清楚。

  基金

  基金涉及产品特别多,平台也很多,话术也很多,各类基金都会存在一些猫腻,关键是要明确风险及收益率相关问题。

  1、一般新发基金的宣传会使用大数据、互联网等噱头,看着靠谱,其实很难判断它的投资风格和水平。

  2、一款产品的基金经理换人是常有的事,但是一般换人后会出现一定业绩的下滑。网上有人指出,这有可能是新经理大幅调仓或者压着业绩。

  3、许多排名靠前的基金很多时候无法购买,是因为散户频繁进出不利于基金经理建仓。若要买入这种基金,一定要密切关注基金公告,在开放期间买入。

  4、许多股票型基金的名称与投资标的不相符合,要特别注意合同中关于”***类股票投资比例不低于/不高于**%这样的字眼”。

  5、 股票型基金有前端收费和后端收费,即使后端收费了也会是另算赎回费的(一般投资3年以上免赎回费)。

  6、基金季报的公布时间往往会延迟1、2个月,公布后多数基金经理都会进行调仓,所以不能把公布的持仓来当作准确的持抢进行投资。

  保险

  在银行理财、基金、保险、个人投资这些理财工具中,保险的猫腻最多,最需要明确的一点就是,不论什么样的保险都是理财规划工具,不是金融投资

  1、确实有对冲风险的需求,不喜欢风险、对流动性要求低。

  2、假如有保险产品称现金价值回报率为5%或者多少,这个数字是人工算出来的,它反应的只是公司的精算假设、风险考量和经营战略,可高可低。既使看起来收益率很高,也不要轻信,这个经过精算师测算,并不会让你占便宜的。

  3、有些保险费是进入保险公司的险资池,也有些是进入保险公司自己或者委托第三方管理的基金。一般来说险资池的限制比基金池少许多,风险的收益特性也强许多。所以,如果你选择的是一个保费进入基金池的产品,那你还不如购买一个单纯的保障型保险和一个合适的基金;若是你不需要保险那就更应该直接去买基金。

  常用话术

  1、某某明星投资或代言,我们的母公司在国外上市,产品来自极好的银行,是家大公司……

  今年多年触雷的平台其中就有不少明星代言,明星代言也并不意味着绝对安全可靠,关键还是要看具体的投资标的。国外的公司并不意味着好,反而因为不了解而容易受骗。

  2、朋友也在买,聪明的人肯定购买之类……

  资本市场上真正赚钱的人并不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,而且性格上具有优势的。

  3、不要错过这个机会,肯定成为赚钱,绝对没有风险等等……

  事实上只要你把钱交到别人手上就意味着风险。

  4、采用积极的投资策略和技巧、拥有自己的计算模型、使用期权策略……

  积极的策略往往意味着风险,指数基金作为消极管理基金的形式,却收益喜人,深受巴菲特推崇。计算模型多是忽悠人的,而期权的危险程度更是极高。

  5、收益高、上涨空间大、交易费低、月回报率等价格吸引你……

  关于钱这块要个人自己权衡,小编只想说一点,月回报率多是用在高利贷上,如果又不是高利贷,这种投资你敢信吗。

本站为您推荐: